计划总结

365网址2016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7-01-04

   2016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财政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站高一步、想深一步、看远一步,全力支持经济平稳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创新,为全市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主动作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科学组织收入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克服“营改增”全面推开、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兑现,以及部分地区多年积累的税收结构性矛盾等困难,勇于担当,奋力进取,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收入任务。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16.1亿元,同口径增长6%,总量稳居全省第5,增幅居全省第8,较去年同期提升一个位次,其中,税收收入390.3亿元,非税收入125.8亿元,税收占比为75.6%。

   1.“营改增”改革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组织协调国、地税等部门,及时研究政策,科学制定方案,细化落实措施,确保税制平稳转换和税款顺利申报。加强对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控,组织开展“营改增”政策效应分析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杜绝出现运动式清缴、虚收空转等违规问题的发生。强化“营改增”后地方税费征收管理工作,完善地方税费委托代征机制,防止地方税费流失。加强“营改增”工作指导,广泛宣传“营改增”政策,解答各地涉及改革问题。

   2. 加大税收征收力度。通过倒排收入任务,加强对县(市)、区和征收机关的调度考核,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规范税收征收秩序,进一步理顺市、区之间的收入划分和规范税收级次认定程序,完善税收级次处置机制。着力建设财税收入分析平台,通过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涉税数据全方位联网共享,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夯实财源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深化综合治税,全年累计采集信息约136万条,传递给国、地税部门有效信息58万余条,实现查补税收10余亿元。推进市区建筑业税收委托代征工作,全年共代征建筑业税收9.54亿元。

   3.加强非税收入管理。除国家规定外,所有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市区道路停车泊位占用收费、户外广告有偿使用收入等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加强土地出让金管理,创新土地运作制度,完善宗地核算办法,科学编制土地出让收支预算,全面掌握土地出让收支信息,按政策分配收益。完善社保稽核模式,建立核查比对机制,按月比对地税部门纳税信息和人社部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缴费人数,两部门根据比对差异确定各自补征、强征任务。开展第三方机构社会保险稽核工作,2016年委托中标的9家中介机构开展社保稽核,稽核单位3000家,查实少、漏报缴费基数2.5亿元,实际补缴到账1亿元。

   二、优化结构,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全市财政部门把支持经济、保障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落脚点,把盘活存量和统筹使用财政资金作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发点,加快预算执行进度,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取得较好效果。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798.89亿元、增长6.2%。

   ⒈民生投入持续增长。保持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政府财力的增长相适应,全年用于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647.1亿元,增长7%,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支持强化区级财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政策间的协同配套,建立健全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民生保障共担机制。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等支出增长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

   ⒉重点支出保障有力。按照工程实施进度共筹集、拨付市城建重点工程资金39.13亿元,保障三环北路高架、金山东路东延、黄河路贯通等市城建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支持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财政安排保障房建设资金9.1亿元。推进市级棚户区改造项目政府购买服务投融资,获国开行授信116.75亿元,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单,列为国开行总行范例。推进大郭庄机场周边等棚改项目农发行政府购买服务投融资额度129亿元。有效对接采煤沉陷区政策,全省唯一成功争取PSL政策。争取省PPP基金15亿元,规模全省第一。按照“一个全程”、“两轮评审”、“三级发布”等程序,标准化推进PPP项目运作。市本级17个PPP项目成功落地,其中:轨道2号线一期工程、骆马湖水源地及原水管线项目打造了全国PPP项目典范,列为财政部示范项目“标杆”。支持生态建设,全年安排补助资金4.16亿元,争取上级各类生态治理专项资金1.44亿元。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和省优秀管理城市,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城市,获得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奖,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

   3. 盘活存量释放效益。建立财政存量资金定期对账清理制度,每季末重新梳理认定往年财政存量资金未清理完成事项,并对年内新增预算内、财政专户暂存(付)款及待结算资金进行统计。在存量见底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债权债务,取得法定权属手续,要求单位出具还款承诺,排出明确的还款计划和执行时限,到期及时催还,不得逾期不清。政府住房基金、无线电频率占用费、水土保持补偿费合计1.23亿元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2016年年初预算安排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资金569万元。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亿元设立徐州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为促进现代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提供资金保障。

   4.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对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根据分配因素、权重、政策依据等因素采取预下方式下达,早支出,早见效。对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足额补助的事项,市本级财力不再重复安排;对上级补助的缺口部分,市财政给予补助。部门、单位的上级专项转移支付、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财政专户管理的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均按照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统筹安排支出。按序时进度拨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办公经费等基本支出,确保机构正常运转。及时兑现落实上级工资调整政策,进一步规范津贴补贴和各项奖金发放。2016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9.96亿元,增长20.86%,全市八项支出增幅达18%。

   5.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坚持厉行节约,规范公务支出标准,建立健全公务支出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继续严格控制新车购置和楼堂馆所建设。按照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和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规定,大力压缩“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商费等支出,使“三公”消费等支出得到刚性约束。

   三、聚焦振兴,支持现代产业发展

   ⒈集成产业政策,做强产业经济。整合资源、聚焦政策、集聚资金、优化存量、引导增量,创新政府支持产业发展方式,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等政策制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政策意见,整合各类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资金,聚焦“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印发《关于支持现代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根据市政府要求,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金运作方案和产业基金实施细则。

   ⒉做实产业基金,全面振兴转型。一是采取“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三层架构运作模式,设立徐州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100亿元,其中市、区财政出资70亿元。引导基金通过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作,发起设立若干产业投资母基金,母基金发起设立若干子基金,形成1000亿元以上产业基金群。二是圆满举办“2016徐州现代产业发布会暨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路演”。市委书记张国华、市长周铁根、省厅副厅长徐洪林等领导和70余家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及百余名投资界精英参会徐州国盛投资公司与20家投资机构机构合作协议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发起设立母基金资金规模395亿元,基金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入驻徐州凤凰湾基金小镇机构15家。三是搭建与机构、企业的对接交流平台。按照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要求,积极与“双创”路演活动对接,常态化开展专题路演,举办了“集成电路光刻技术专项路演”、“医药、医疗器械设备专项路演”等10余场专项路演活动,打造我市产业基金专项路演品牌。四是落地成效显著。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复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产业基金等15支母基金,基金规模271亿元。15家机构已全部启动基金落地工作。上述基金落地后将有超过60个优质项目导入我市,并将华锐风电、正大凯盛(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母基金、江苏省科技众创创业引导基金等一批优势资源引入我市,参与徐州相关产业项目资源整合、导入及并购。

   ⒊加大科技投入,聚焦创新驱动。安排专项资金建设“淮海科创网”技术交易平台,为企业和高校院所打造快捷高效的网上技术对接、服务平台。扩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符合财政政策导向的创新型产品。印发《关于支持江苏淮海科技城和徐州科技创新谷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一城一谷一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年内我市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新认定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2个,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被命名为首家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有关工作,共审核上报185家高新技术企业。

   ⒋集聚创新人才,提供发展支撑。全面落实就业创业各项政策,整合安排各类人才发展资金5000万元,确保财政补助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全年拨付就业专项资金及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共计2.4亿元,拨付市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1529万元。全力支持“赢在徐州—2016中国徐州创新创业大赛”,安排8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大赛各分项赛事(含电视赛事)、大赛网站运行、推广及市大赛办日常工作运行经费补助。

   5.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落实国家对特殊行业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营改增”扩围全年降低企业负担58.6亿元。做好降费、清费工作,全年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企业负担2.17亿元。二是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大力推进“小微创业贷”、“苏微贷”,其中“小微创业贷”贷款金额3.4亿元,平均执行费率5.19%,“苏微贷”贷款余额2.8亿元,比去年底增加1.76亿元。三是合理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企业缴纳费率从20%下降到19%,失业保险费率暂从2%降至1.5%,工伤保险市区平均费率由0.95%降至0.91%,全年减轻企业负担2.74亿元。落实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全年缓缴养老保费约0.24亿元,向1188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24亿元。

   四、创新机制,债务管理取得新实效

   截止2016年底,市本级融资平台公司存量债务平均融资期限8.69年,平均综合融资成本4.56%,较2014年市财政局扎口管理前下降4.08个百分点,每年节约利息支出36.73亿元;加上非平台使用地方政府债券因素,市本级存量债务平均综合融资成本4.42%,每年节约利息支出41.47亿元,全省融资成本最低。

   ⒈创新投融资机制。巩固股债贷多层次、融资工具多样化融资格局,完善资本、资金市场融通联动,直接、间接融资双轮支撑“全方位”融资机制,全力支持重大工程包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年度融资计划,细化融资实施方案,统筹审批平台融资提款,匹配项目用款需求。市本级新增融资综合成本全部基准利率以下。

   2.加强政银战略合作。针对性、有计划对接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综合融资合作机制。市政府与国开行、农发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抓住市场发债窗口期,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有效推进市本级中票、短融、企业债、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发债。直接融资余额占比达49.54%,较上年底提升14个百分点,直接融资综合成本4.24 %以下。

   3.置换政府存量债务。积极对接省委、省政府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政策,抓住国家加大置换存量债务机遇,将市本级存量政府债务全部纳入置换范围,2016年置换债券规模增长45.28%,节约资金成本4.11亿元。新增债券资金规模增长2.01倍,有效保障轨道交通、高架快速路等“三重一大”项目资本金需求。

   4. 叠加配置政府资源。坚持资源、资产、资本、资金“四资联动”,梳理政府有效资源、资产,提出整合和资本注入方案,针对性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价值化,实现平台公司资产集聚高效,投融资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以来,市本级平台公司全部实行信用方式融资,市本级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负债率48.9%。

   5.推进市县融资对接。根据市委主要领导安排,为拓宽县区融资渠道,建立“以市带县、市县联动”的集中办公机制。组织市级8家政府战略合作金融机构,开展多次市县融资对接。2016年落地融资项目44个,授信规模286.6亿元,平均期限11.6年,平均综合融资成本5.02%,低于县(市)区原融资成本1.09个百分点,融资期间节约资金成本36.2亿元。2017年计划继续推进融资规模317.45亿元。

   五、加强管理,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⒈构建精细化预算管理体系。一是健全预算体系。在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范围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2015年政府性基金结转超过当年收入30%部分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全面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情况,把市政府投资或授权投资成立的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投资创办的三产企业全部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围。二是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足额保障人员工资和机构正常运转支出,刚性支出和重点支出一律编入预算,不留缺口。建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统一预算编审政策,实现项目预算滚动管理。试编中期财政规划,统筹考虑三年本级政府可用财力和支出需求,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同时,同步编制后两年政府及部门收支计划,提前确定三年分年度的收入安排和支出重点,提高政府、部门工作的前瞻性,促进年度预算的可执行性。对列入“三重一大”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编制三年滚动预算,注重滚动预算与年度预算、事业发展规划与年度预算的衔接。清理规范挂钩事项,取消预算支出中涉及人均费用达标或与财政支出比例挂钩的事项。不再采用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的办法安排预算。三是细化商品和服务支出。对27个经济科目按照财政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内容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细化,按季度明确预算执行时间,并将细化内容导入2017年预算执行系统。推进商品和服务支出标准化管理,对办公用品统一设定单价,对工会经费、扶贫费、垃圾处理费、水电暖等分别按统一标准编制。四是加强项目分类管理。推动部门预算项目与单位履职相结合,以部门职责为基本依据,制定项目履职通用和职能目录,设置部门项目从重到轻的三级级次,审定安排部门预算按照级次顺序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减少代编预算规模,将能够明确到部门和单位的项目编入部门项目支出。选取部分重点项目,开展项目预算评审试点,通过把预算评审实质性嵌入预算编审,健全预算编制审核程序,构建预算编审流程化、标准化体系。五是推进政府财务报告工作。2016年8月,市本级及所辖区县共11个行政地区试编2015年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结合本地编制情况及存在问题形成专题报告,受到省厅高度认可。六是认真做好资产清查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组织我市1697家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全面清查工作。至2015年年底,徐州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账面净资产总计244.01亿元。

   ⒉强化预算监督机制。一是构建绩效预算体系。部门预算全部嵌入预算绩效目标,涉及97个部门、430个市预算单位、1165个项目支出、141.5亿元预算资金,建成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编报、审核、批复的闭合系统。二是构建全过程、多层次、一体化绩效预算管理机制。围绕批复部门预算和绩效目标,在拨付财政资金时,跟踪评估财政支出绩效,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运行、使用和管理效率和效益。运用“智慧财政”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实施预算单位动态跟踪自评价。建立跟踪结果与预算执行有机结合机制,项目结束后,及时开展处室财政评价、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果应用到下年度部门预算项目安排。三是推进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促进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有机结合,全年办理财政集中支付审核业务184389笔,累计审核资金300.78亿元;审核退回预算单位不符合支付要求的支付申请6348笔,有效前置监督环节,提升监督效率。四是构建以人大、审计等监督部门为基础的横向问责机制,同时建立定期反馈制度。将部门项目实施情况,特别是重大问题定期反馈人大、审计等部门进行通报问责。主动接受各方监督,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向人大报批预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五是及时公开财政预决算。成立市本级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徐州市市本级预决算公开工作方案》,列明预决算信息公开内容清单,包括6类11项,涉及89张表格、2份情况说明。建设财政统一公开平台,按照法定时限要求,及时公开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信息,公开内容已细化到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推进区级公开,要求各区结合实际制定本级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方案,并按照省级要求对2016年预算和2015年决算公开进行全面整改。

   ⒊推进支出管理改革。一是加快电子支付。我市在全省地级市范围率先上线直接支付电子化,目前全市485家预算单位全面上线运行,全年累计支付清算资金338.94亿元。二是建立非税收入预算支出关联审核机制。严格财政专户用款计划申请审批工作,杜绝违规超拔、多批用款计划。在预算执行系统中增加控制模块,对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申报实行源头控制。三是推进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系统建设。统一预算单位会计核算规程和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核算系统基本功能研发,建立集中模式信息监管系统,做到核算系统有效衔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支付数据自动过渡到账务系统,目前,我市民政、财政系统共计32家单位试点使用。四是加强支出统计分析。为及时掌握市直“八项支出”数据,研发“八项支出”实时统计功能模块,按日统计“八项支出”数据及增减变化情况,及时统计关键节点支出进度,加大考核力度。

   4. 推进采购管理创新。一是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印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通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2016年市级政府购买服务重点项目25个,金额2.33亿元,项目数量及金额在2015年基础上均增长25%以上。二是贯彻管办分离。完善社会采购代理工作,完成政府采购中心机构移交、资产划拨和职能转换等工作,隶属关系划转至市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推行网上商城政府采购工作。采用“互联网+政府采购”方式,市级采购单位直接在网上采购纳入网上商城政府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以下的商品,公务卡结算,电商送货上门。网上商城政府采购大大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率,压降寻租空间。是充分发挥公物仓资产管理平台作用。全面推行临时机构和大型活动资产统一管理、集中采购制度,全年完成123个单位统一配置、集中配送采购工作,节约率17%。从获批采购计划到单位收货,平均为3天,公物仓制度便捷、高效。

   5.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密切关注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收入划分等重大改革,提出我市应对策略和贯彻措施。积极研究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省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等课题,主动做好对接争取工作。对市、区政府的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责和支出责任进行科学、准确地界定,逐步理顺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突出科学发展导向,调整完善市、区财政分配关系和激励政策,进一步增强区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能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市、区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营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调整土地成本收益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统筹发展能力,调动各区城市建设管理积极性,有效应对市区土地运作新常态,进一步完善市级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政策,建立市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调整市城建重点工程资金筹集、保障管理办法,拓展资金渠道。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过程中,“变被动买单为主动请客”,积极参与社保、国企、科技、金融、农业、司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强化财政调控经济社会发展职能,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铜山区“两个不变”、突破睢宁、丰县崛起、贾汪区转型发展、推进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提档升级等区域发展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及时与省财政厅对接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政策,争取省厅对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政策支持。

   六、强化服务,作风建设展现新面貌

   ⒈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学一做”重要指示和中央、省市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制定印发全局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局领导班子学习教育工作方案、集中学习计划及班子成员个人自学计划。召开全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京城同志主持会议作动员部署,并带头讲党课。认真组织开展“新时期共产党员思想行为规范”、“领导干部立家规,共产党员正家风”大讨论和“一往无前、决战决胜”情景党课主题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到所在支部上党课,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局各党支部按照局统一部署,认真做好学习教育各项工作,真正尽好责、抓到位、见实效。

   ⒉强化作风效能建设。一是召开全市财政系统党风廉政暨作风建设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纪委、省市纪委六次全会和全国、全省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去年11月18日全局科级以上干部到徐州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二是继续推行百姓办事“零障碍”全程协办制。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服务质量、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健全完善服务群众新机制,打造百姓办事“零障碍”环境。三是做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后续工作高质量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取得较好效果。及时上报局党组“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告、专题教育工作总结和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不严不实”问题整改清单。四是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局领导带队走进行风热线直播间,与广大市民和网友互动交流,宣传财政政策,回应群众诉求。召开处室、单位负责人会议,分别传达市委办公会议纪要(第6号)《关于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等工作的纪要》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严明机关工作纪律加强作风建设的通知》。五是做好督查督办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工作高效运行机制的意见》、《365网址关于进一步强化督查工作的通知》,充分运用常规督查、重点督查、专项督查、协同督查等方式方法,创新督查机制,形成事必交、交必查、查必果的良好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及时、高效落实。2016年,我局各类办文办事督办事项共计1279项,其中办文单474件,市领导批示245件,局领导批示480件,市委市政府交办单80件,均按要求时限办结。

   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做好年度考核工作。组织开展2015年度局处室单位和干部职工考核,做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德述廉述法和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我局被评为2015年度全市绩效考评优秀等次。二是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印发我局2016年专题学习计划和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和“起航十三五,迈上新台阶”专题读书调研活动。三是做好事业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定局属事业单位民主推荐选拔部分科级干部工作方案,在部分局属事业单位采取民主推荐方式选拔任用了7名科级干部。四是开展“处室论坛”。局各处室围绕业务及工作,举办处室论坛64场,通过论坛各处室交流工作心得,研究共性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升业务能力。

   ⒋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引导财政干部更新理财理念、增强工作本领,将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回归到政策把关、制度落实、优质服务上。主动到部门、预算单位开展财政调研,摸清预算单位履职内容和保障需求,深刻理解“财政工作是部门工作的财政反映”,将管理寓于服务,通过精细服务体现财政政策、管理要求。

   ⒌高度重视创新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年度重点工作安排,结合部门职能和业务特点,紧盯财政施政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全面评价拟定“创新奖”项34项,其中《大力推进ppp模式运作,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支持“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财政政策实施》两个项目参加全市“创新奖”评选。要求全局干部按照“创新奖”申报的工作举措、创新路径、时间节点,明确责任,形成高效工作机制,抓出实实在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