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

365网址2017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7-01-08

   2017年,全市财政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导向,以“两聚一高”和发挥“三个作用”为统揽,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全力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收支管理,加强财政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创新,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责任,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财政制度,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更加有力的财政支撑。围绕这一总体要求,今年要着重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抓实稳增长各项措施,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1.狠抓财政收入组织工作,全力以赴完成全年收入目标。全面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上级财税体制改革政策和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要求,实施精准管理,积极化解“营改增”普惠性减税、收入分成比例调整、新增财源不足、多年积累的税收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避免财政收入出现大幅波动,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实现“总量不减、份额不少、质量提升”。完善协税护税机制,加快建设财税收入分析平台,实现“互联网+”涉税数据综合分析利用,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完善协税护税工作机制。强化“营改增”后地方税费征收管理工作,完善建筑业委托代征机制,防止地方税费流失。加强对县、区和征收机关调度考核,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种分析,督促企业足额缴纳税收,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对今年财政增收的困难,大家要有清醒认识,坚决防止财政收入出现大的波动,同时努力化解多年积累的税收结构性矛盾。

   2. 实施更加积极有效财政政策。认真落实已出台减税降费政策,积极对接新的减税措施,进一步清理规范收费,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公开基金和行政事业收费目录清单。适度扩大支出规模,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全面盘活存量资金,确保财政支出强度不减且实际支出规模扩大。增加的支出,主要用于保障重点领域开支需要。县(市)、区财政尤其要把“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要求落实到位。

   二、推进促改革任务落实,注入发展强大动力

   1.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发挥上级奖补资金和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导向和激励作用,坚持化解过剩、淘汰落后、取缔非法、严控新增并举,减少煤炭消费对我市重点行业影响。完善土地出让体制,抓好土地收储计划、出让计划和土地储备预算的衔接,调控土地供应规模和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衡发展。把降低企业杠杆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实体经济企业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股权融资比重。加大减税降费要素成本力度,大幅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中介评估费用。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专项工程,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

   2.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和美好城乡建设行动部署,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着力保障我市农业现代工程和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实施。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改革政策,按照国家部署落实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支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支持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以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为牵引,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创新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强农业发展持续动能。

   3.狠抓有效投入。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度171个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150项城建重点工程、70项民生实事项目和60项“三个一”重大项目,综合运用专项资金、债券资金、投资基金,加大有效投入,充分发挥大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重点投向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生态环保、工业技改等领域,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消费新热点。

   三、增强调结构战略定力,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1.转变政府支持产业发展方式。统筹运用财税政策、财政体制等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服务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和针对性。编制我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清单,抓好《徐州市关于支持现代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落实工作。综合运用结构性减税、财政奖补、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带动产业资本,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培育优质产业群、产业链和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转贷应急机制,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储备符合徐州产业导向、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重点优质项目,为其提供股权、债权等多元化服务。.

   2.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引领作用。根据产业基金落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产业发展基金落地推进计划,倒推时间节点,有序抓好落实,确保基金早落地、早投资、早见效。加大基金招引力度,常态化开展产业基金专项路演活动,加快基金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举措,招引带动性好、示范性强的知名基金管理、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机构落地。

   3.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依法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财政科技支出考核要求。高标准建设“一院一城一谷”和潘安湖科教创新区,构建“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持科技企业培育、创业徐州、新兴产业倍增“三大计划”,壮大创新创业主体,培育我市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支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通过合作实施、转让、许可和投资等方式,向高校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提升《淮海科创网》平台运营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效率。

   4.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徐州行动纲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制造业转型各类专项资金,落实财政奖补政策。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革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加快构造“6+6”先进制造业体系。支持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智能制造专项及示范智能车间项目申报,推进重点企业智能化改造。

   5.放大服务业改革试点效应。全力配合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补助、政策先行先试财政支持,把改革试点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出来。加快构建“333”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服务外包上实现突破,加快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

   四、提高惠民生支持力度,拉长补齐民生短板

   1.支持富民增收。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创新市级扶贫资金的支持方式,做好2017年全市17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和68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增收工作,着力激发低收入农户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全力支持85个新建、改建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社保惠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拟提高至人均不低于47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拟提高至人均不低于60元,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拟提高至每人每月125元。

   2.推动创业就业。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健全鼓励大众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城乡基层就业及自主创业政策措施,促进农村转移劳动者等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帮扶力度,促进重点人群就业。科学合理、合法合规使用失业保险基金。

   3.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体系。构建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在内的“8+1”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公立医院财务和预算管理,推动“三医联动”纵深发展。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整合盘活存量教育资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参加各类文体产业推介活动,实施文体惠民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或低票价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文体服务。

   五、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优化生态环境质量

   1.以“两减”为突破口,切实减少污染物源头排放。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地,保障主城区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等重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改造,倒逼产业由重转轻、由旧转新、由低转高。减少煤炭消费总量,下大力气调整能源结构。减少落后化工产能,坚决淘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达不到安全和环保要求的化工企业。落实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

   2.以“六治”为主抓手,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治理生活垃圾,加快建设餐饮废弃物处理厂和第二垃圾焚烧厂。治理黑臭水体,抓好城镇雨污分流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一级入提标改造,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加快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收集、处理利用设施。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完成重点化工园区和重点企业废气排放源整治,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餐饮油烟整治。治理釆煤塌陷地,做好生态修复。治理环境隐患,实施重金属污染、土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有效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隐患。

   3.以“三提升”为着力点,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提升生态保护水平,完成市级生态红线区域优化调整和囯家、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积极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筑牢全域生态屏障。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争创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水平,建立市、县、镇三级网格化监管执法责任体系,严厉精准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六、健全债务管理机制,筑牢风险防控底线

   1.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方式。实现政府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编制三年滚动政府债务规划,建立政府债务绩效管理和公开机制。研究制定市级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意见,严格执行债务收支计划,实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健全市级融资新机制,控降融资成本。发挥财政扎口管理积极作用,规范融资行为,优化融资结构。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完善政府性债务偿债责任机制,厘清政府和企业债务责任,依规界定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各区政府性债务偿债责任。

   2.降低政府性债务潜在风险。研究制定市级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合理确定风险预警标准,科学设置风险预警指标。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年报统计制度,及时掌握政府性债务风险点,将债务余额控制在警戒线以内。建立政府债务监督公开制度,主动接受人大、社会监督。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和融资,坚决防止平台债务风险向财政转移。

   3.创新公益性项目融资机制。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逐项遴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对能够采取PPP模式的全力推行。规范PPP项目实施,切实发挥部门职能作用,进一步总结经验,组织做好项目评估论证、合理定价、交易结构、监管架构、生命周期、财政补贴等工作,有效调动社会资本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创新PPP项目融资机制,鼓励PPP项目社会资本或特别目的公司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举债并承担偿债责任。鼓励用社会资本改造存量债务,将部分有条件的政府性债务转换为非政府性债务,以降低政府性债务规模。

   七、推动财政管理创新,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体系

   1. 继续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政府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继续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进一步加强四本预算的统筹衔接。加强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细化社保基金预算,加强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全面启动2017-2019年财政规划,在编制2017年部门预算时,同步编制本部门2017-2019年中期财政规划。财政部门根据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要求汇总平衡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各部门规划限额,强化部门预算总量约束。

   2. 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税制改革。密切关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房地产税立法、水资源税试点扩围、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建设、调整和完善新一轮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等重大财税改革进程,及时有效跟进。

   3. 加强支出管理。部门、单位的上级专项转移支付、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财政专户管理的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均要按照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统筹安排支出。要适度扩大支出规模,提高支出精准度,改变支出项目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要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将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保障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切实加快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减少“资金等项目”现象。推进单位联网核算试点,全面实行全业务流程电子化,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总预算单位预算同网核算闭环管理。坚持财政上下级间信息联动,推动县区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

   4.深化绩效预算改革。建成“部门事权--工作活动--预算项目”三个层级、以部门整体支出、项目支出目标为内涵的绩效预算体系。加快预算绩效管理方式创新,将绩效管理方式方法嵌入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流程,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强预算透明度。完善滚动项目库管理,推动绩效运行跟踪与预算执行有机结合,拓展精准定向评价,加强绩效管理结果应用。

   5.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密切关注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地方税体系方案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提出我市应对策略和贯彻措施。调整和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研究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推进市、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划分,对市、区政府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责和支出责任进行科学、准确界定,逐步理顺在财税、金融、投资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

   八、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市财政系统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在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之中,切实强化严的意识、增强严的定力、保持严的韧劲、践行严的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贯穿于财政改革发展全过程。

   1.抓牢思想建党首要任务。全市财政系统党员干部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发挥‘三个作用’、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大讨论,引导财政干部提升发展境界、增强转型定力。

   2.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党组要把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认清职责所在、尽到最大责任、真正抓出成效。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财政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贯彻好《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反腐败形势的判断和战略部署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保持坚强政治定力,从严治党。

   3.推动作风建设常抓不懈。按照党中央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十项规定”,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三严三实”,带头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大力弘扬“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优良作风,推出务实、管用的硬招,一步一个脚印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持续提升财政部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部门、服务发展的效能。

   4.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对从严管理干部提出的“五个要”要求,加强对干部日常监督,切实做到全面管理不漏人,标准严格不降低,环节衔接不掉链,措施配套不缺项,责任分明不落空,让干部习惯在全面从严管理下工作生活。坚持好干部标准,牢固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严格履行选人用人中的程序规定。抓住想干事、敢干事两个关键点,加快建立干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负责的干部负责”,更好地激励各级财政干部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于突破、勤于落实。